由于信息不对称、银企信贷交易成本、信贷政策制约、资产质量压力等多种原因,导致银行不愿或不能将大量贷款贷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中小企业贷款难”,因此寄希望于通过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困境难度很大。尽管商业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可以帮扶符合信贷条件的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对于大量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中小企业,以及处于成熟期且需要从资本市场融资的中小企业而言,仅靠银行信贷是远远不够的。
小企业融资难的本源是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认为,企业的规模与信息可得性成正比,企业规模越小,关于企业的信息就越不容易获得。从银行信贷支持中小企业的角度来看,当市场上存在不同类型的借款者时,有些类型的借款者无论愿意付出多高的贷款利率,都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而其他的借款者则会得到信贷,这就是所谓的“界定现象”(Red-lining)。另外,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银行作为理性的个体,宁愿选择在高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贷款人申请,即实行信贷配给,而不可能选择在高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人申请。
目前,银行解决信贷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依靠引入抵押机制,即将贷款利率和贷款抵押同时纳入贷款组合。信息与抵押品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里的抵押品包括资产、股权、声誉、品牌、第三方担保等。但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本身缺少抵押品,贷款自然困难。
同时,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具有优势,银行与企业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对应关系。中小银行难以成为大型企业的主要资金供应者,而大银行将业务重心放在向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提供信贷也并不是最优选择。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中有较大比例来自银行信贷,但这和美国的商业银行结构有关,即美国银行业中存在大量小规模、地区性的中小银行。美国中小企业促进局的调查数据表明,美国的中小银行是中小企业的主要信贷来源。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有三个成因:一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因自身局限难以符合相应的融资条件;二是国内市场缺少相应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使得企业很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使用相应的融资产品;三是市场上缺少将中小企业与资金提供方联系起来的中介机构。
目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途径主要有四条:第一是从企业角度看,企业除了简单追求利润外还应积极从多个方面尽早不断完善自己,使自身条件达到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要求;第二是从市场角度看,应当加强融资机构和融资工具的创新;第三是企业要对自身现有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以尽可能达到融资要求;第四是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要着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基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