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中,乡村发展被摆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目标设定到具体举措形成了系统性部署,勾勒出未来五年乡村“宜居宜业、和美共富”的新图景 。
总体目标
2030年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大核心任务
筑牢根基、激活动能、改善民生
粮食安全被列为“头等大事”
重点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双轮驱动: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提质工程,重点整治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酸化耕地等问题,确保耕地质量与产能双提升。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推广生物育种、智能装备(如无人机植保、智能温控系统)和智慧农业(如山东寿光蔬菜大棚、云南普洱茶田数字化管理),到203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突破65%。
全链条节粮减损:从生产、储存到加工环节推广减损技术,如智能化仓储物流和精深加工,确保“产购储加销”一体化高效运转。
2. 激活乡村产业动能,推动三产融合升级
打破传统“小而散”格局:
特色产业集群化: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业态。例如,通过“农产品加工园+冷链物流枢纽”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三产融合新业态:推动“农业+文旅+康养”“农业+研学”等模式创新,挖掘非遗、古村落资源开发乡村IP,如杭州萧山区横一村通过乡村旅游投入6000万元升级基础设施,打造网红打卡地。
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引入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智慧农业示范区、数字农业创新中心,推动“直播带货”“农旅云体验”等线上线下融合。
3.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生活质量
从“环境干净整洁”向“优质生活空间”跨越:
人居环境提质:持续整治农村改厕、垃圾围村、污水治理等问题,目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85%、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推动环境从“达标”向“生态优美”升级。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升级:推进水电路气讯“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农村公路总里程力争突破500万公里,行政村5G通达率超95%;医疗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95%以上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
优质生活场景落地:“外卖进村”“新能源充电桩下乡”渐成趋势,结合养老托育、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让农村生活兼具“乡土气息”与“现代便利”。
关键路径
以县域为枢纽,促进城乡融合
县域经济强基:发展特色县域产业,如东部“千亿县”聚焦高端制造与服务业,中西部依托资源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人才、资金、技术下乡,鼓励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同时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如宅基地有序流转)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激发集体经济活力。
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教育、医疗、养老布局,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同质的公共服务。
政策保障
多元投入+长效机制
规划构建了“全方位支持体系”:
资金投入兜底: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格局,强化粮食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确保农民“种粮有钱赚、多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脱贫地区持续倾斜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中药材、肉牛养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法治与制度支撑:完善《乡村振兴促进法》配套细则,制定村庄规划“负面清单”,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总体来看,“十五五”乡村发展既立足“稳粮食、保民生”的现实需求,更着眼“农业强国、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城乡融合,让乡村从“短板”变为“潜力板”。

